一、基本概?/span>
1.唐朝以前Q凡不受格律严格U束的诗体,都是“古体诗”,也就是常说的“古风”。而盛行于唐代Q受q仄、对仗、韵律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qŞ成的Q所以,唐朝人称q种格律诗ؓ“近体诗”或“今体诗”。“格律诗”有哪些格律呢?a之,可以概括为四句话Q“限字限句有定数Q^仄相间要协调Q对仗恰当求工整Q用韵韵部应l一。”本文主要谈“^仄相间要协调”。作诗既要讲I“合韵”,又要有“谐声”。“合韵”即押韵Q“谐声”就是讲q仄。格律诗的三大要素是q仄、押c对仗。^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,因此Q前人有“学诗先要知道^仄”的说法?/span>
古代汉语四声Q?/span>
Q?Q^声。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q_阛_^?/span>
Q?Q上声。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ؓd?/span>
Q?Q去声。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d?/span>
Q?Q入声。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Q到C汉语中有部分变化为阴q_阛_^?/span>
2.声律。^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:诗h们把四声分ؓ两大c,q_是^壎ͼ仄就是上d三声。仄Q按字义解释Q是不^的意思?/span>
律诗的单句^仄,要求按^q仄仄……交替安排(一般说来,主要控制二四六字位的q仄交替Q,q称ѝ?/span>
律诗一联上下句对应处^仄要求相反(一般说来,主要控制二四六字位的q仄相对Q,q称寏V?/span>
律诗盔R两联的相M句,W二、四字^仄要求相同,q称_?/span>
律句忌三q_、忌三仄,忌孤q?/span>
3.格律诗(l句、律诗)的^仄,指的是句子的q仄格式。格律诗共有四种句型Q基本律句、对应诗句如下:
Q甲Q仄起仄收式 仄仄q_^? 白日依山,
Q乙Q^起^收式 q_^仄仄q? 黃河入v?/span>
Q丙Q^起仄收式 q_^q仄? Ʋ穷千里目,
Q丁Q仄起^收式 仄仄仄^q? 更上一层楼?/span>
Q七l是在上式五l前逢仄加^qI逢^加仄仄)?/span>
上述四种句型的基本律句,每一句都可以作首句,从而推导出五言格律诗(五绝、五律)和七a格律诗(七绝、七律)的全部十六种格式Q?+4+4+4=16Q?/span>
二、格律诗的拗救与变格
事实上,我们看到的绝句、律诗,包括唐诗、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Q很有每个字都W合q仄要求。上面所讲的十六U^仄格式,在《唐诗三N》格律诗中,几乎每首诗L些字不符合常根{这是历史Ş成的、公认的。因此,凡^仄不依常格的句子Q都可以按规则进行变根{即使是很标准的l句Q也有不合常格的字。如上述提到的标准对应诗句是《唐诗三N》五l中的一首:《登鹳鹊楹{(王之涣)诗中W三句(Ʋ穷千里目)W一字“欲”是仄声Q不合常格^声?/span>
Q一Q拗?/span>
凡^仄不依常格的句子Q叫做拗句。是不按普遍规律用字而q仄发生变换的现象,UCؓ拗。前面一字用“拗”,后面必须用“救”,所谓“救”就是补ѝ?/span>
下面三种情况比较常见Q?/span>
1Q在“^q仄仄^”句Q第一字用了仄壎ͼW三字补偿一个^壎ͼ以免犯孤q뀂变成了“仄q_^仄^”。七a则是由“中仄^q仄仄^”换成“中仄仄q_^仄^”。这是本句孤^自救Q中字ؓ可^可仄Q?/span>
2Q在“中仄^q仄”句Q第四字用了仄声Q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壎ͼQ就在对句的W三字改用^声来补偿。这样就变成“中仄中仄仄Q中q_^仄^”。七a则成为“中q中仄中仄仄Q中仄中q_^仄^”。这是对句相救(必救Q?/span>
3Q在“中仄^q仄”句Q第四字没有用仄壎ͼ只是W三字用仄声。七a则是W五字用仄声。这是半拗,可救可不救。h们在q用1句式作对句的同时Q常常在出句?句式。这h构成本句自救Q又构成对句相救?/span>
Q二Q变?/span>
“一三五不论Q二四六分明”,q是指七律(包括七绝Q。如果是五律Q包括五l)Q应该是“一三不论,二四分明”,q个口诀不全面?/span>
1Q在五言“^q仄仄^”律句中Q第一字不能不论.在七a“仄仄^q仄仄^”律句中Q第三字不能不论Q否则就要犯孤^?/span>
2Q在七言q_^仄仄仄^q_句中Q五必论Q否则ؓ三^?/span>
3Q在七言仄仄q_^q仄仄律句中Q五必论Q否则ؓ三仄?/span>
所以说“一三五不论”是相对的?/span>
4Q“二四六分明”,因ؓQ此三字位置是格律诗的节奏点必须分明Q但在^仄脚“^q仄仄^q仄”律句,允许变ؓ大拗“^q仄仄^仄仄”句Ӟ六可变。在仄仄脚“仄仄^q_^仄仄”律句,允许Ҏ(gu)变格Z仄^q仄q仄句时Q六可变。因此,“二四六分明”也不是完全正确。只有二在Q何情况下都不能变化,所以第二字首先成ؓ辨别是否为格律诗的重要标志?/span>
三、七a律诗常规变格的实例解?/span>
C《唐诗三N》中Q诗圣杜甫七律•蜀相,Z加以分析?/span>
Q十二RQ?/span>
W一联,定格Q仄仄^q仄仄^Q^q仄仄仄q_^?/span>
诗文Q?/span>丞相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?/span>
变格Q^仄^q_^仄^Q仄q_^仄仄q_^?/span>
Q前?仄变q?仄变qIQ后?q_仄?仄变qI
W二联,定格Q^q仄仄^q仄Q仄仄^q仄仄^?/span>
诗文Q?/span>映阶草自春Ԍ隔叶黄鹂I好韟?/span>
变格Q仄q仄仄仄q仄Q仄仄^q_^仄^?/span>
Q前?q_仄?q_仄)Q后?仄变qI
W三联,定格Q仄仄^q_^仄仄Q^q仄仄仄q_^?/span>
诗文Q?/span>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老臣心?/span>
变格Q^仄^q_^仄仄Q仄q_^仄仄q_^Q?/span>
Q前?仄变qIQ后?q_仄,3仄变qI
W四联,定格Q^q仄仄^q仄Q仄仄^q仄仄^?/span>
诗文Q?/span>出师未捷w先死,长英雄泪满襟?/span>
变格Q仄q仄仄^q仄Q^仄^q仄仄^?/span>
Q前?q_仄)Q后?仄变qI
我们看到Q杜甫此诗八旬中Q没有一句保持了定格原ŞQ八句都有常规变|没有Ҏ(gu)变格。有的只变第1字;有的只变W?字;有的只变W?字;有的则第1?字或1?字同时变化?/span>
四、特定的q仄格式Q特D变|及实例解?/span>
在(丙)U^起仄收式的^q_^仄仄五言律句中,三四字互换(七言律句五六字互换)。注意:在这U情况下Q五aW一字、七aW三字必ȝq_Q不再是可^可仄。五a律句中,“^q_^仄仄”这个句型,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,是“^q仄q仄”。七a律句中,“仄仄^q_^仄仄”这个句型,也可以用另一个格式,是“仄仄^q仄q仄”。这U格式,在唐宋的律诗中很常见。可以说Q它也是正规的格式。按照一般的格式Q它是不合要求的Q但在唐、宋律诗中,它却客观存在。又不像拗句。所以叫它是特定的^仄格式。这U格式,习惯上常用在律诗的第七句Q但也有在第三句出现?/span>
今年五月下旬Q我和老伴到安徽黄山旅游,写七律一首,C此诗Z加以分析?/span>
七律?/span>赞迎客松
Q新韵)
W一联,定格Q^q仄仄^q仄Q仄仄^q仄仄^?/span>
诗文Q?/span>堪称华夏英雄树,千蝲强斗雨风?/span>
变格Q^q_^仄^q仄Q^仄^q仄仄^?/span>
Q前?仄变qIQ后?仄变qI
W二联:定格Q?仄仄q_^q仄仄,q_^仄仄仄^q?/span>
诗文 Q?/span>峭壁(zhn)崖破石长,n昂首众生崇?/span>
变格 Q仄仄^q仄q仄Q仄q_^仄仄q_^?/span>
Q前句五六字q仄位置Ҏ(gu)是特D变|后句1q_仄?仄变qI
W三联,定格Q^q仄仄^q仄Q仄仄^q仄仄^?/span>
诗文Q?/span>思h歇脚仰典范,留媄黄山q客松?/span>
变格Q^q_^仄仄仄仄Q^仄^q_^仄^?/span>
Q前?仄变qI5q_仄小拗可救可不救Q?q_仄ؓ大拗必救Q后?仄变qI5仄变qؓ前句大拗相救Q?/span>
W四联,定格Q仄仄^q_^仄仄Q^q仄仄仄q_^?/span>
诗文Q?/span>宛若热情怸手,待宾有礼喜由街?/span>
变格Q仄仄仄q_^仄仄Q仄q仄仄仄q_^?/span>
Q前?q_仄,后句1q_仄)
此诗八句中,没有一句保持了定格原ŞQ八句中有七句常规变|有一句(W三句)Ҏ(gu)变格。此律诗包括除孤q救外Q有前句拗、后句救的对句相救,常规变格和特D变根{?/span>
七律原本只有4U标准定格句型,而今l过拗救和变格演化成为多UŞ态,前面两例分析中,每首七律都有十多字^仄变化。这q人在遣词造句上以更大的空_是一U解放。关键是我们要能熟?zhn)地把握这些允许范围内的灵zd化,׃由束~走向较多的自由Q从而感到写格律诗不难?/span>
五、如何L别文字^?/span>
光靠读音有时难以准确辨别文字q仄Q徏议初学者及入门者在习作格律诗时Q最好要查阅工具书。采用新韵(中华新韵Q,可以查阅《新华词典》,阴^、阳qؓq_Q上声去声是仄声。采用旧韵(qx韵和词林正韵Q,查阅《诗词韵律》俆志刚~著Q济南出版社Q,阴^、阳qؓq_Q上声、去声、入Cؓ仄声。同一首作品里Q新旧韵不能L。倡导初学者用新韵Q但入门后就不能不知旧韵了。入声字是旧늚主要特征。无论用新韵q是用旧韵写格律诗词QL别入声字Q是每个有志于学诗者不能绕q去的基本技能?/span>
《诗词韵律》最后附有古汉语入声字在C汉语中分别读为阴q뀁阳q뀁上声、去声的常用字表Q以备查阅参考。也可抓住入声字的特征和规律。如Q?/span>
凡是汉语拼音用i、u、v、a、o、e做韵母的字就有可能是入声字。遇到这些字M下入声字表,q事多了?/span>
写作格律诗词旉比较长者,能记住大部分文字q仄Q提高了写作速度Q但也不能粗心,多查阅工具书较妥Q以免记错而出律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