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国立西南联合大学U念(今云南师范大学老校区内Q?/span>
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八十周年之际Q联大校庆日以长沙(f)时大学开学日计算。简zv见,下文U“联大”,所有纪念联大的都U“联大碑”)(j)Q笔者终有机?x)亲赴昆明,拜谒“联大”旧址。徘徊于前辈学h生活q的q片土地Q驻_立西南联合大学纪늢下,品味冯友兰先生所撰碑文,不禁心有所感,q联惛_北大、清华及(qing)南开三校中的另外几方U念。它们虽然星散在北国与南疆,盔R遥远Q但其象征意义,以及(qing)所彰显的精,却毫无二致。重温这几方的来龙去脉Q抑或还有一丝超考据学的意义?/span>
一、昆明联大旧址上的联大?/span>
1945q??5日,日本无条件投降,抗战胜利l束Q联大校歌中期盼的“待驱除仇寇复神京,q燕”的理想Q即成为现实。数日后Q联大即讄三大学联合迁Ud员会(x)Q筹划三校迁q^z。但׃交通等斚w的困扎ͼ回迁事宜一拖再拖,直至1946q?月,联大才正式宣告结束。北q前夕,三校在原西南联合大学新校?今云南师范大学老校?内立以为纪念,q便有了“联大碑”?/span>
卛_作别生活了八q之久的昆明Q留点东西以为纪念,是联大实际掌门h梅贻琦的动议Q而做一个传lŞ式的U念,则出于冯友兰的谋划。冯先生回忆道:(x)?946q上半年Q三校忙于分家和准备北归的事Q在有一ơ清华的校务?x)议上,梅贻琦说Q我们在昆明呆了七八q_(d)临走的时候总要留下一个纪念品吧。会(x)上我提议,留下一个有古典形式的纪念品。大安说好Q就推我{备qg事情。我q备立一个完全合乎传lŞ式的U念。严格地_(d)qU念ƈ不是联大常委?x)正式决议徏立的Q而是作ؓ(f)在联大中的hZU念联大而徏立的。碑文是我作的,文最后的铭词大部分用校歌的词句,可谓一E二用。”(《三村֠自序》,人民出版C,2008q??版)(j)
此碑的设计与制作Q联大几位与其事者颇费过一番心思,梅贻琦、朱自清{h日记中都有相兌录?946q??6日下午,p清“参加校志委员会(x)茶会(x)Q讨论纪늢问题”(《朱自清全集》,W十南日记编》,江苏教育出版C,1997q_(d)(j)。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资料》蝲Q?945q?0?0日,“聘请冯友兰、雷宗、姚从吾、罗庸、闻一多诸先生南联合大学纪念册~辑委员?x)委员。ƈ请冯友兰先生委员?x)主席”;11?1日,“西南联合大学纪念册改名南联合大学校志,q改U西南联合大学纪念册~辑委员?x)?f)西南联合大学校志~辑委员?x)。加聘冯文潜先生南联合大学校志编辑委员会(x)委员。”(北京大学出版C,1996q_(d)(j)据此可知Q朱先生所a“校志委员会(x)”,是联大ؓ(f)~辑校史而成的(f)时性组l,其委员有冯(友兰Q、雷、姚、罗、闻、冯Q文潜)(j)六位?946q??日,梅贻琦“咳嗽稍好,L仍多”,但仍为纪늢的事操劳Q“晚U冯、雷、姚、罗、闻、唐、刘、潘、汤、朱Q闻未来Q,侉KQ商写刻U念事。余酒食未多q,陪而已。十点客散。”(《梅ȝ日记1941?946》,清华大学出版C,2001q_(d)(j)p清也C了当日梅ȝ晚宴的情形:(x)“参加梅先生晚宴Q主客ؓ(f)唐、罗、刘三hQ他们都是纪늢之设计者。”(《朱自清全集》)(j)
1946q??日,“联大碑”落成,梅贻琦记录下了当天的情ŞQ“午前有雨。上午九(ji)点在图书馆D行结业典C|余报告后请三校代表汤Q用彤)(j)、叶Q企孙)(j)、蔡Q维藩)(j)相致词Q来宾请马伯安、严燮成、熊q之Q最后由冯芝生读U念文。会(x)后至后山为纪늢揭幕Q然后在图书馆前拍照Q时已有雨。拍照方毕雨势忽大,在办公室坐约半小Ӟ待雨E小始出。此或ؓ(f)到此室之最后一ơ矣。”(《梅ȝ日记1941-1946》)(j)冯友C云:(x)“联大决定于1946q五四纪忉|l束Q纪늢也于是日揭幕。那一天上午,先开联大的会(x)Q全体师生集合,由我朗诵U念碑文,然后到新校舍后面土׃为纪늢揭幕。经历抗战八q的联大此l束。”(《三村֠自序》)(j)
“联大碑”整体呈圆拱形,通高一丈五(U?cI(j)Q宽八尺Q约2.7cI(j)Q立于坡底不^~的山坡之上Q有台阶可登。碑外围前后两面均有檐,前后面两侧各有两层内壁,外檐和内壁从两侧往中间渐次内收Q碑w镶嵌于墙体之中。碑之式样采用中国传l款式,正面南向Q上书“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,中国文学pL授闻一多篆额,中国文学pMȝ怹丹”。碑文系楷体Q阴刻,?9行,1178字。因三教授在学术?qing)书法方面的造诣Q此被誉ؓ(f)“三l碑”?/span>
冯友兰、闻一多二先生Q至今仍名震寰宇Q毋庸赘a。唯|庸先生Q去世有q_(d)w后寂寞Q今日读者已觉陌生。罗庸,字膺中,号习(fn)坎。蒙古族人,1900q生于北京。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,后Q教中山大学、浙江大学等高校?932q_(d)回北大中文系L授。抗战爆发后QQ教于西南联大?qing)云南大学?944q?1月,接替|常培Q联大中文pM仅R师范学院国文系MQQ直臌大复员?950q?月,病逝于重庆。罗庸在儒学、古典文学、佛(jng)学等领域造诣极深Qƈ工诗词及(qing)书法。几十年后,联大学生仍清楚地记得Q“膺中先生在联大的声名对于当时一代h是如雯耳的”;“中文系莘田先生和膺中先生有‘大、小|先生’之Uͼ他们不仅都以学问博大_深著称Q而且也都以善于讲N名全校”。(王均Q《怀늽Z师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,2007q??6日)(j)
冯友兰所撰碑文,要回了联大的历E,高屋建瓴地ȝ了联大可兹纪念之处:(x)联合大学之命,与抗战相l始Q三校历史不同,学风各异Q然八年之久Q合作无_(d)l和且^Q联合大学以其兼容ƈ包之_Q内?wi)学术自由,外争政治民主Q{Uȝ?x)一时之风气Q抗战军_(d)被迫南渡Q然不十q间Q收恢复之全功,此ؓ(f)历史所未有。这几点Q也为后Z解联大历双Ӏ感(zhn)联大精提供了一把钥匙。联大毕业生、后来蜚声国际的学者何xp为:(x)“最能表彰联大社团精及(qing)其特D历史意义的莫过冯师所撰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늢’文。”(何炳:(x)《读史阅世六十年》,q西师范大学出版C,2005q_(d)(j)
“万物ƈ育而不相害Q道q行而不相?zhn)Q小德川,大d敦化Q此天地之所以ؓ(f)大。斯虽先民之恒言Q实为民M真谛。联合大学以其兼容ƈ包之_Q{Uȝ?x)一时之风气Q内?wi)学术自׃规模Q外来‘民d垒’之U号Q违千夫之诺诺,作一士之谔谔。”这D|字,化用中国传统l典之言Q释大学民主自由之精髓,寓意深沉Q文辞优,韛_和谐。今日读之,仍o(h)人击节称叹!何炳称此文为?0世纪中国的第一大文章”,良有以也Q?/span>
撰写此文Ӟ冯友C十初度,正gh文学者的最?jng)_华。三十年后,冯先生重L文,亦不无自得,1976q作《联大纪늢文自识》一文,云:(x)“碑Z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旧址Q原大饭厅后土׃。文Z三十q前旧作。以今观之,此文有见识,有感情,有气势,有词藻,有音节,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。余中年为古典文Q以此自期,此则光也。承百代之流Q而会(x)乎当今之变,有蕴于中Q故情文相生Q不能自巌Ӏ今日重读,感慨pM矣。敝帚自珍,犹过于当日操W时也。”(《三村֠全集》)(j)在《〈三村֠散文集〉自序》中Q冯先生也特意提到这抒情之作,_(d)(x)“作Z个哲学家和哲学史Ӟ我的作品大部分是说理之文Q抒情之文不多,但也不是l对没有。在我的抒情之文中,有《西南联合大学纪늢》。……我自以为是当行之作。?/span>
“联大碑”背阴刻有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”,“由中国文学pd兰教授篆额,数学pL授刘晋年书丹”。唐兎ͼ字景兎ͼL(fng)庵,在古文字学等斚w颇有造诣Q有《古文字学导论》《中国文字学》等著作行世Q盛名远扬。刘晋年Q字伯蕃Q?904q生于天z,其父为清末翰林。幼承家教,?fn)古c,_书法?924q_(d)南开大学学pL业;1930q_(d)获哈?jng)大学哲学博士学位,回南开执教。抗战时期,任西南联大教授。三校复员,仍回南开L?968q?月逝世Q按Q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双Ӏ一书中卒年?967Q疑误)(j)。刘晋年d严}、教学认真;受家庭媄(jing)响,书宗碑。(参刘晋年之妹刘q撰《刘晋年Q勤勉终w的南开数学人》一文,南开新闻|,2014q?0?7日)(j)在h才济的联大Q刘晋年能以数学pL授n份ؓ(f)“联大碑”书丹,其书法功底之深厚Q同Ӟq也折射大学者素M全面?/span>
题名录前有《序》,云:(x)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战时d完成Q学校结束之日,勒其从军学生之姓名于贞石,庶垂令闻,?qing)于久远。其有遗?补于校志。”碑阴所讎ͼ虽仅?34位从军同学之名录Q但背后的那D历Ԍ却堪U?zhn)壮。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叜y?937?946q的北大、清华、南开》专列一章《三ơ从军热潮》,记录了联大最令h动容的这D历Ԍ(x)“抗日战争是一ơ全民的战争。联大同学出于爱国热?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参军活动。先后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学生有8000人,校方列有姓名可查的参军hCؓ(f)834?见西南联大纪늢阴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’,估计实际数字不止q些)Q长沙(f)时大学时期,校方记录参加抗战工作L学生?95人,两者相加共1129人,U占Mh数的14Q,x100位同学中Q就?4人曾lؓ(f)了保卫祖国而投W从戎,其中q有牺牲的烈士。”尤令h感慨的是Q联大校领导?qing)教师子弟,如梅ȝ子女梅祖彤、梅RQ冯友兰长子冯钟辽等Q都不惧生命危险Q毅然加入从军之列。联大学生投W从戎、保家卫国的丑֊Q虽然出于战时的需要,但他们所体现出的_Q完全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家国情怀。他们愿意用自己q有些稚嫩的臂膀Q去肩负民族兴亡的责任,而不是躲q书斋,d家国风雨飘摇Q?/span>
“联大碑”堪UC部浓~的西南联大历史Q《联大八q》首即为冯先生所撰碑文,径称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双Ӏ)(j)Q也是中国h存亡l绝努力之见证。在彩云之南昆明西北角的一隅,“联大碑”静静地矗立了四十多q_(d)g被h遗忘。然而,旉q没有磨灭其光芒Q她l又重放异彩Q一生二Q二生三Q在清华、北大、南开的校园里有了自己的化w。从此,q在西南辚w镌刻着联大_的这方石,不再孤独Q而移步于北国上庠之中Q润物无声?/span>
二、清华园里的两方“联大碑?/span>
北京西北一隅的清华园,在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Q水清木华,疏朗而清q。O步园中,l心的h们可以找C方“联大碑”。他们树(wi)立的旉Q前后正好相隔二十年?/span>
1987q?1?日,是联大徏?0周年U念日;1988q??4日,作ؓ(f)清华77周年校庆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Q“西南联合大学纪늢”落成典C在清华举行Q陈岱孙、施嘉炀(g)、n访熊、朱L(fng)四位先生Z揭幕Q据馆藏案Q。该立于清华园核心区域、丙所西南的开阔地带。正面刻有“西p苍,南国荡荡Q联合隽彦,大学泱泱”十六字Q字头藏“西南联大”。背阴刻记Q云Q“一?ji)三一q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(ji)一八事变,东北沦陷。一?ji)三七年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QR占华北。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在战火中南迁长沙Q共l(f)时大学。由于日寇不断进|政府军节节|退Q学校l往西南q徙Q于一?ji)三八年五月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,距今已半个世U。抗日战争胜利后Q一?ji)四六年夏,北大、清华、南开北上回原址复校。联大八q_(d)师长同学为国家与民族的前途,为教育与U学的发展,共历艰辛Q共志进步,共创业WQ谱写了抗日战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。”碑记额题“西南联合大学纪늢”九(ji)字,袭用了原上M多先生的字Q但省去了“国立”二字?/span>
q方的文说明?qing)阳面所d六个字,均ؓ(f)清华大学时Q党委书记李传信所拟。承宪康回忆_(d)(x)“他Q李传信Q参与了学校多个雕塑像、纪늢的徏立,……在甲所与丙所之间开阔地矗立的西南联大纪늢Q碑底地上嵌石ؓ(f)云南省地图,中ؓ(f)联大校徽Q这是他同楼庆西、郑宗和、叶茂煦三位同志共同商议出的Ҏ(gu)。”(承宪P(x)《良师益友—怀念传信同志》,载《李传信U念文集》,清华大学出版C,2008q_(d)(j)李传信自׃曾谈到此,_(d)(x)“立矛_面刻西南联合大学U念文Q南面刻‘西p苍,南国荡荡Q联合隽彦,大学泱泱’十六个字,不久想用‘联合济,大学泱泱’,g更好一点,但石已刻完,只能作遗憾了。”(李传信:(x)《西南联合大?0周年感言·附言》,载氏著《清华往事纪实》,清华大学出版C,2004Q?/span>
q方虽然不是复制的原碑Q但却是三校中最早ؓ(f)U念联大而立的标志,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?988q?0?8日,清华发给“西南联合大学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五十周年U念大会(x)”的《贺信》中Q也Ҏ(gu)提到此碑Q说Q“清华大学从来都十分珍惜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。ؓ(f)了永q纪念西南联大,l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Q在今年四月末的清华校庆日,学校隆重举行了西南联合大学纪늢落成典礼Q‘西p苍,南国荡荡Q联合隽彦,大学泱泱’,象征着西南联大的精与水木清华同在Q西南联大留l我们的_财富Q将Ȁq清华大学不断前进。”(据案资料)(j)
北去此碑不远Q第一教室楼北端后׃麓,q肃立着另外一方碑—“v宁王静安先生U念”,陈寅恪先生所撰碑文赫然在目。两方石隐于校园一角,静默无语Q但它们共同见证了老一代清华学人对“独立之_Q自׃思想”的执著q求?/span>
2016q?月,西南联大北京校友?x)致信清华大学校方,转达冯友兰先生之奛_璞关于徏议清华复制和建立西南联大U念的Qƈ详加x其意义(据案文Ӟ(j)。清华对此徏议十分重视,q即l织各部门研I落实?007q?0?7日,时D大徏?0周年Q复制“联大碑”在清华落成揭幕。该安攑֜新航I馆Q现为校团委所用)(j)以北、校河以东的l地上。碑体面向西南,意味着朝昆明方向。校方的报道Uͼ(x)“整个场地的设计表现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越q重重险阅R百折不挠、矢志民族复兴的_。设计师依据地Ş条gQ设|了层层跌落的台圎ͼ每层台地皆ؓ(f)不规则的折线Q隐M中国知识分子宁折不弯的刚毅性格Q富有力度。下方的三块台地象征了当时联合v来的三所大学Q以不同的铺地材料指涉了三所学校的性格Q在其之上是一块完整的混凝土地面,象征了团l和凝聚力。跌落的台地整体呈现发散的动势,寓意联大_在此发扬光大。”(清华新闻|,2007q?0?8日)(j)
清华复制的“联大碑”,n形制完全沿用昆明原碑Q但n外檐的ŞӞ改ؓ(f)了方Ҏ(gu)正的ŞQ而非原碑的圆拱Ş。碑体两侧增加了新内容:(x)西北一侧上刻:(x)“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”;东南一侧,L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늢志》。志云:(x)“一?ji)三七年Q日本帝国主义陷我^z。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师生泣血南渡Q在长沙l徏‘国立长沙(f)时大学’;后再q昆明,更名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’。抗战胜利,始得北返Q凡历九(ji)度春U。三校师生,一代英才;w处危境Q刚毅坚卓;盖茅{室Q不废u诵;心忧国运Q血荐神州;孕育于民族屯y之际,辉煌于复兴大业之中;既ؓ(f)世界教育史之奇迹Q更Z华民族文化百折不之明证。三校北q前夕,ȝ以ؓ(f)U念。文为冯友兰先生所撎ͼM多先生篆额,|庸先生书丹。碑阴镌入抗战期间参军学生之姓名。ؓ(f)U念西南联合大学建立七十周年Q缅怀青史Q光大传l,Ȁ励后人,Ҏ(gu)原碑复制Q矗立校园,以供MԒ。清华大学二〇〇七q十月立。?/span>
《碑志》出自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教授之手。徐教授早年毕业于清华水利系Q后弃工从文Q清华恢复中文系后,LpL多年。他致力于清华学z、清华精等斚w的研IӞ出版有《释古与清华学派》《清华学术精》等著作。惜数年前遽逝,此文也算是他在清华园中一个长久的印记吧!
三、北大校园的“联大碑?/span>
自古色古香的北大襉K走进燕园Q跨q三孔圆券石拱桥Q称“校友桥”)(j)Q右转前行数十米Q池塘边草地中有石碑兀然而立Q此即ؓ(f)北大复制的“联大碑”?/span>
北大“联大碑”的揭幕旉Q在1989q??日校庆日。此仅复制了“联大碑”的nQ而没有外面的保护层。该落在一个有三台阶的石砌^C上,正面向西Q背面底座上L“庆西南联大徏校五十周q复制西南联大纪늢”字栗?8q过MQ在成年人手可以触摸的地方,石碑上有几处已被擦得锃亮Q见来此凭吊者之多?/span>
ȝ西南数米有卧矻I上刻Q?937q日本帝国主义R华,北大、清华、南开三校南迁Q组成长沙国立(f)时大学,q于1937q?1?日开学;1938q由长沙q昆明,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?946q_(d)西南联大l束Q三校复原北q,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为昆明师范学院,届时校领导决定在西南联大旧址Q现云南师范大学Q立纪念,遂请冯友兰教授撰文Q闻一多教授篆额,|庸教授书丹Q碑阴面刻西南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姓名,由唐兰教授篆额,刘晋q教授书丏V?988q_(d)为纪念西南联合大学的业WQ北京大学决定复制该立于校园内Q即z专ʎ滇采相同矌的碑体运京,制作后于1989q??日D行了此碑的揭qA式。?/span>
北大复制的“联大碑”十分朴素,没有q多的设计元素,说明文字中也只言事,而未?qing)其他。不知学校档案中Q对复制此碑的来龙去脉可有完整的记录Q?/span>
四、南开校园中的“联大碑?/span>
今日天|八里台的南开校园Q是火重生的物?937q??9日凌晨,侵华日军丧心病狂Q将q所成W卓著的私立大学夷为^地。但“有中国有南开”(蒋中正语Q,八年离之后Q南开重返z门Qƈ完成了由U立到公立的蜕变。作南联大三校中的一员,南开也牢记着那段岁月Qƈ立碑以志永恒?/span>
1988q?0?7日,南开曑֜马蹄湖西岸立q一方“西南联大五十周q纪늢”。据云,该碑׃、三校校徽碑?qing)纪q的基石三部分组成。主碑文由黄钰生先生撰文ƈ书写。主是׃个石块黏合而成的“山”字形大矻In正面镌刻着黄钰生先生撰文ƈ书写的碑文(集三校之俊RQ育四v之英才。安贫乐道,师生同济Q科学民主,壮志满怀。念八年昆明之既往Q迎廿一世纪之即来)(j)。校徽碑׃块条矌成一体,三面分别镶嵌南开、北大、清华三校校徽,石碑q接处上斚w有西南联大校徽。日前,W者专E前往寻访此碑Q然遍问路hQ竟无一知者。后据老照片比对,W者认定一处h工整修过的地基就是原所在,q在东南角草丛中扑ֈ了说明碑矟뀂何以要拆除此碑Q笔者不免困惑。回京后Q电(sh)话咨询南开校史研究人员Q才知晓{案Q?007q南开复制“联大碑”后Q即此拆除Q主移x|南新校区内西南联大纪念园中,校徽则告消失?/span>
q里有必要介l一下的是,文撰写者黄钰生先生。黄钰生Q字子坚Q湖北沔阳h?916q入清华学校Q在芝加哥大学获士学位后,赴南开大学L授?937q?月,参与l徏长沙临时大学的筹备工作?938q?月,担Q长沙临时大学“湘黔滇徒步旅行团”指导委员会(x)dQ与三百余师生共同完成了中外教育史上|见的壮举。在联大八年中,代理张伯苓的联大校常委工作,联大的许多(f)时大事,梅贻琦都交他负责。联大能购得昆明大西门外荒地q徏成“新校舍”,解决师生的燃眉之急,担Q长的黄钰生,与有功焉。联大师范学院成立后Q黄钰生ZQ院长Qؓ(f)当地教育事业贡献多?/span>
2007q??3日,南开复制的“联大碑”在校内揭幕。该位于大中\襉K南侧。这方碑完全复制了原的样式。碑的正面朝北,正面下方有八U台Ӟ台阶中间镶嵌有一块石牌,上刻南开大学教授范曾题写的碑记。碑之西北、西南石板上Q镶嵌有9个高U?0厘米的方形石柱,每个x上分别刻?937-1945各年份的数字Q意指西南联大存l的q代?/span>
和^的环境,充的物质保障,是办好一所大学、乃至Q何事情的基础。“大师”固焉要,“大楼”亦不可或缺。西南联大的成立Q是战争状态下的不得已。没有h?x)留恋战时的苦难Q西南联大让我们不断回味的,是她沉淀(wn)下来的那些可以勒之贞珉、烛之后世的_。困C国的“大学之问”有很多Q但从“联大碑”中庶几可以扑ֈ不少的启C?/span>
Q蒙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李珍博士、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张鸿女士,协助查找相关案资料、提供相关信息,Ҏ(gu)致谢Q)(j)